查看原文
其他

28年后,他在热搜上…

来源:央视新闻、CCTV国家记忆、深圳卫视《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广东共青团等


“我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农业科学家。”
“我的梦想是去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
“我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当一名人民教师,
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


1993年,河北邢台平乡县
贾村小学
乡村教师胡清汝用借来的录音机
录下了五年级小学生的理想
28年后
这段被胡清汝珍藏的录音曝光


孩子们语气稚嫩
对未来的期盼单纯却坚定
最戳人心的是
曾经在录音中喊出理想的孩子
如今大部分都已得偿所愿

当初立志当军人的学生孙利华,入伍17年,转业后成为一名警察

这场“理想照进现实”的背后
是胡清汝与学生们的约定
更是一位老师年复一年的坚守
如今
从教已四十年的他
依然坚守教育事业
坚持为乡村孩子播种理想的种子

而这颗倾注了爱与希望的种子
在胡家四代人
20多名乡村教师的手里、心中
传承了70余年

01
梦启

1945年,平乡解放
一口手摇钟
在村民腾出的两间民房外挂了起来
贾村第一所小学诞生
挂起手摇钟的胡金錡
是贾村小学的第一代教师
胡家一门师表的传奇故事
正是由他拉开序章

两间民房拼凑而成的贾村小学旧址
 
当时的中国
面临着工农子弟
就学困难、文盲基数大的问题
在贾村,有文化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
有知识、有文化
将来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
上过私塾的胡金錡
用满腔热忱和一生坚守
担起知识“引路人”的重担
 
在胡金錡执教的年代
学生的课本还是用毛笔手抄的
没有统一的教材
有时只能靠自编
学生也非常少
尽管如此
胡金錡对待教育却一点都不含糊

胡金錡根据实践经验编写了一本《珠算新集》

胡金錡自制的作文修订本
 
批改学生习作时
他总会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
学生写得好的句子
他就用“点”来标注
有错误的地方
则会被用“小圆圈”圈出来
并且每篇作文都能得到他的详细批语

村里的老人常说
只要远远听见手摇钟的钟声
就知道是胡金錡老师开始上课了

后来
胡金錡将钟绳
交到了儿子胡庆瑞的手中

02
留下

“我们村又穷又偏,
外面的老师都不愿意来,
你还是在我们村当老师吧。”
 
1959年,胡庆瑞高中毕业
因为父亲的这一番话
他停下踏上远方的脚步
走上了贾村小学的讲台

当时
校园里已经拥有了统一的教科书
贾村小学的课桌
也从泥台子变成了水泥板
中国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
扫除文盲和普及基础教育之上

胡金錡和胡庆瑞
 
胡庆瑞白天在学校上课
晚上就在村里办扫盲班
每天晚饭后
胡庆瑞就会来到门口空地
将马灯挂在弯弯的枣树枝上
用自制的木制小黑板
教村民们学习

村里的青壮年、妇女
都围在灯下听他讲课
一些老人还搬来了纺花车
边纺线边听课
这是当时“全民扫盲”年代特有的场景
 
在胡庆瑞的悉心教导之下
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甚至在国家刚恢复高考的时候
就有四个学生考上了大学

1981年胡庆瑞送的毕业班照片(第二排左数第四个为胡庆瑞)

胡家两代从教
让基础教育的触角延伸到贫困乡村
为农村孩子
打开了拥抱知识的新世界大门
与此同时
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坚守
也影响了更多的胡家人
胡家教师的队伍
越来越庞大

03
扎根
 
对于胡清汝来说
他的父亲是乡村教师
他的祖父是乡村教师
他本可以不再做乡村教师
但他还是选择了
继承了前辈的职业
继承前辈传下的一脉师魂

1981年,胡清汝高中毕业
为了实现自己当一名军人的理想
他毅然报名参军
在政审、体检都过了
离军旅梦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
他的父亲胡庆瑞
将贾村小学的钟绳递给了他

1981年胡清汝高中毕业照(后数第二排右数第五个为胡清汝)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开启全面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
此时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当时的贾村小学
只剩下一个老师
而这个唯一的老师也即将退休
村支书找到胡庆瑞
跟他说
“清汝高中毕业了,
就让他在家当老师吧。”
因为这一句话
贾村小学的讲台
迎来了胡家第三代教师
 
2000年贾村小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胡清汝所在的学校有了固定的校址
大队投资盖了校舍
学生也能在木制课桌上学习

2017年,平乡县脱贫摘帽
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需要住宿的学生也都住上了公寓
第二年
学校开始为学生供应免费的营养餐
胡清汝见证着
乡村教育状况的一步步改善
 
20世纪90年代胡清汝送走的毕业班合照
 
如今的胡清汝
已经从事教育事业40余年
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也要一点一点地为学生补齐短板
学生家庭困难想要辍学
他就为学生垫付学费
直至将孩子送进了大学的殿堂

在胡家人的眼中
教书已经不仅仅是个职业
而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念

胡家第四代教师
胡清汝的女儿
也选择回到乡村当一名幼师

在深圳卫视《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
这档节目中
当主持人问起对未来的展望时
继承父辈志愿
在乡村耕耘半生的胡清汝说:

“孩子们是希望,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的队伍之中,希望胡家下一代孩子也能成为老师,把教育世家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乡村教育任重道远
没有人愿意去
他们就选择留下
这一留就是四代人

70年的时间里
胡家走出了20多名乡村教师
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插上知识和梦想的翅膀
让他们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他们所守护的
不仅仅是乡村孩子的求知梦
更是未来中国的星星之火


04
奔赴

胡家四代人选择留下
为乡村孩子谋划充满希望的未来
而与此同时
还有一群人
则选择奔赴远方
用另一种方式
守护孩子的求知梦
 
2013年广东首批援藏支教老师到达西藏林芝
 
2013年
广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
选拔首批15名在职教师赴西藏支教
江文雄毅然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经过层层选拔
他成为了韶关市首位援藏的小学教师
 
2014年江文雄与妻子一起参加受援学校六一庆典
 
为期一年的支教结束之后
本可以回到韶关的江文雄
萌生了与西藏“续约”的想法
他的妻子深知
他心中有一团为边疆支教事业燃烧的火焰
共同选择携手奔赴西藏支教
 
2016年
江文雄援藏支教的任务圆满完成
这一次
他带回了“扎西嘉措”
这个藏区孩子为他取的藏文名字

孩子们说
他们想要借这个名字
“祝福有智慧的老师吉祥如意”
这份纯真祝福
更坚定了江文雄两年之后
奔赴新疆支教的脚步
 
05
传承
 
手摇钟声变成了电子铃声
在祖国边远的地方‍
孩子们也用上了现代教学设施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之上
一代又一代人
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鞠躬尽瘁
接力传承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
见证着中国百年教育的孜孜以求

回望一百年前
中国还只是一个主体人口为文盲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早期创始人
就将教育作为发展焦点
传播新文化思潮‍

新中国成立之后
开始了举国扫盲的历程
通过一批批教师
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奉献
中国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内普及
文盲比例大幅度下降

1978年改革开放
在国家政策和教育经费的支持之下
义务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加速度
我们仅用20年
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守住了孩子们的求学梦

1986年4月,我国的第一部《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了。教材编写研究人员奔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深入3000多所学校,在30多万中小学生中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研究实验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样是一群又一群
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
传递思考、责任与爱
鼓舞青年学生
奋力做好自己的事
在前行的道路上
无论走了多远
也不忘自己出发的原因


本周六21:20
《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栏目
将走进“祖国园丁”的故事
走进百年中国教育变迁史


透过他们和他们的学生
我们仿佛能预见中国的未来



往期看点

编 辑丨彭启程(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校 对丨三 千
校 审丨绍 鹏、叶 子
审 核丨新 华
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